文章来源:网络浏览量:3852
2025-01-06 07:10:17
中医上并没有子宫内膜炎的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崩漏”“带下病”“妇人腹痛”“不孕”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瘀滞,湿热寒毒凝滞,由于行经、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湿浊、热毒壅积下焦,与气血相搏,致气血壅滞而发病。
具体而言,脾气虚弱则水湿不运,湿热流注或侵及下焦,损及任带,再若肾气不固,封藏失职,则水湿必然从阴道分泌而出成为带下病;或因素体虚弱,湿邪、热邪、毒邪乘虚而入,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到阻滞、带脉失约;或又因情志郁结致气血瘀滞等内因。因此,治疗本病的法则主要在于化瘀止血、益气扶正、清解余毒,或是补气健脾、利湿止带,兼顾补肾固摄。
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证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来加减,以整体调理为主,使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或是中西医治疗结合,让疗效更佳。以下是举例部分方药的作用和说明,具体的诊治需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如红藤散结汤,可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型的患者,症状表现为:下腹坠痛、经期不规律、月经量多、带下量多、有瘀血块,兼有发热、面色萎黄、气虚、无力、舌紫暗、脉象涩,组成药物为:红藤、紫花地丁、败酱草、蒲公英、土茯苓、枳实、枳壳、三棱、莪术、土鳖虫,中医理论认为血生气,气载血,气机不畅血运受阻,导致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湿热下注,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内犯,蕴而化热,伤及任、带;或脾虚生湿,酿生湿热。红藤消除湿热之毒;紫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疗效;败酱草、蒲公英具有消肿排脓和祛瘀止痛的功效;土茯苓具有解毒祛湿的功效;枳壳、枳实有行滞消胀的功效;三棱、莪术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疗效;土鳖虫调和诸药,破血逐瘀。
治疗同证型的还有益气化瘀调冲方,方药组成为:败酱草、丹参、生大黄、醋三棱、醋莪术、赤芍、牡丹皮、大血藤、木香、昆布、艾叶,败酱草可清热解毒、止血消痈、祛瘀排毒;丹参可活血祛瘀、消痈止痛;生大黄可凉血解毒、泻火逐瘀;醋三棱可破血止痛;醋莪术可破血散瘀、活血行气;赤芍、牡丹皮可化瘀止痛;大血藤可活血止痛;木香可行气止痛;昆布利水消肿、消痰散结;艾叶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全方共奏益气化瘀,调冲清热等作用。
除以上方药以外,还有补肾活血助孕方、完带汤、血府逐瘀丸等中药方都能治疗子宫内膜炎,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针对湿、热、瘀、虚几个方面,抑制慢性炎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更多的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减轻对子宫内膜组织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