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中医治疗法

导读

  • 子宫内膜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属于盆腔炎,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淋漓出血呈黯紫色血性分泌物及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带下增多,多发于生育期妇女。
  • 其病因常与不良的妊娠有关,如反复移植和反复流产等,胎盘组织残留和附着部位复不全等,直接原因是病菌感染所致,如衣原体、淋球菌、支原体、需氧菌、厌氧菌等,西医治疗上是以抗菌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

子宫内膜炎

中医上并没有子宫内膜炎的病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崩漏”“带下病”“妇人腹痛”“不孕”等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瘀滞,湿热寒毒凝滞,由于行经、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湿浊、热毒壅积下焦,与气血相搏,致气血壅滞而发病。

具体而言,脾气虚弱则水湿不运,湿热流注或侵及下焦,损及任带,再若肾气不固,封藏失职,则水湿必然从阴道分泌而出成为带下病;或因素体虚弱,湿邪、热邪、毒邪乘虚而入,致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到阻滞、带脉失约;或又因情志郁结致气血瘀滞等内因。因此,治疗本病的法则主要在于化瘀止血、益气扶正、清解余毒,或是补气健脾、利湿止带,兼顾补肾固摄。

在治疗方面,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证候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来加减,以整体调理为主,使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或是中西医治疗结合,让疗效更佳。以下是举例部分方药的作用和说明,具体的诊治需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红藤散结汤

如红藤散结汤,可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型的患者,症状表现为:下腹坠痛、经期不规律、月经量多、带下量多、有瘀血块,兼有发热、面色萎黄、气虚、无力、舌紫暗、脉象涩,组成药物为:红藤、紫花地丁、败酱草、蒲公英、土茯苓、枳实、枳壳、三棱、莪术、土鳖虫,中医理论认为血生气,气载血,气机不畅血运受阻,导致气滞血瘀,瘀血内阻;湿热下注,行产后胞脉空虚,湿热内犯,蕴而化热,伤及任、带;或脾虚生湿,酿生湿热。红藤消除湿热之毒;紫花地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疗效;败酱草、蒲公英具有消肿排脓和祛瘀止痛的功效;土茯苓具有解毒祛湿的功效;枳壳、枳实有行滞消胀的功效;三棱、莪术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的疗效;土鳖虫调和诸药,破血逐瘀。

益气化瘀调冲方

治疗同证型的还有益气化瘀调冲方,方药组成为:败酱草、丹参、生大黄、醋三棱、醋莪术、赤芍、牡丹皮、大血藤、木香、昆布、艾叶,败酱草可清热解毒、止血消痈、祛瘀排毒;丹参可活血祛瘀、消痈止痛;生大黄可凉血解毒、泻火逐瘀;醋三棱可破血止痛;醋莪术可破血散瘀、活血行气;赤芍、牡丹皮可化瘀止痛;大血藤可活血止痛;木香可行气止痛;昆布利水消肿、消痰散结;艾叶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全方共奏益气化瘀,调冲清热等作用。

总结

除以上方药以外,还有补肾活血助孕方、完带汤、血府逐瘀丸等中药方都能治疗子宫内膜炎,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针对湿、热、瘀、虚几个方面,抑制慢性炎症的发生,目前临床上更多的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减轻对子宫内膜组织的损伤。

专家问诊微信:zfzyy4437 ←复制 免费咨询 返回